刘野 (Liu Ye)
简历
1964 出生于北京;
1984 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工业设计专业;
1986-89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专业;
1994 毕业于柏林艺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
现工作并生活于北京,中国。
简历
1964 出生于北京;
1984 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工业设计专业;
1986-89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专业;
1994 毕业于柏林艺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
现工作并生活于北京,中国。
个展
2016
“蒙德里安和刘野”,蒙德里安故居博物馆(Mondriaanhuis),阿默斯福特
2014
“红与蓝”刘野个展,寒舍艾美艺文空间,台北,中国
2013
“刘野”,Johnen Galerie,柏林,中国
2012
“Bamboo Bamboo Broadway”,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美国
2009
“Leave me in the Dark”,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美国
2007
“刘野”,伯尔尼美术馆,瑞士
“迷恋”,Johnen+schoettle 画廊,科隆,德国
2006
“诱惑”,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美国
2005
“刘野”,小山登美夫画廊,东京
2004
“红、黄、蓝”,少励画廊,香港,中国
2003
“红、黄、蓝”,少励画廊Ⅲ,北京,中国
2001
“费里尼、卫兵、蒙德里安、教皇和我的女友”,中国当代画廊,伦敦,英国
2000
“刘野”,Lococo Mulder,柏林,中国
1997
“刘野”,明经第画廊,北京,中国
1995
“刘野”,Taube画廊,柏林,中国
1993
“刘野”,Taube画廊,柏林,中国
群展
2017
“艺术万岁”,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
2016
“我们的绘画”,央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
“秩序的边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5年作为理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
“1199个人-龙美术馆收藏展”,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残缺的文献单元)”,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1960”,泉空间,北京,中国
“戴汉志,5000个名字”,尤伦斯艺术中心,北京,中国;威特德威茨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荷兰
“天人之际— 余德耀藏当代艺术”,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
“开今。借古”,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不朽的风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对话”,佩斯北京,北京,中国
“瞬间”,五楼空间,广州,中国
“躯干之上,21世纪艺术中的胸像”,Galerie Frank Schlag & Cie,埃森,德国
2013
“时代的肖像—当代艺术三十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
“轻逸—一条线索和六张面孔”,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应”,应空间,北京,中国
2012
“古往今来—龙美术馆开幕展”,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面对中国—福瑞德收藏展”,Kunsthalle Recklinghausen,Recklinghausen,德国
“肖像/自画像—16世纪到21世纪”,Speron Westwater,纽约,美国
2011
“典藏历史—中国新艺术”,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中国
“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世界”,Wereldmuseum,鹿特丹,荷兰
“面对中国—福瑞德收藏展”,Singer Museum,Laren,荷兰
“星星相惜:刘野版画作品及藏品展”,中环广场一楼大堂,香港,中国
2010
“观照:10个中国艺术家与他们的二十岁”,北京角度画廊,邵忠基金会,北京,中国
“在云端—亚洲当代艺术大展”,北京索卡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中国·真实 ?”,ArtChina gallery,汉堡,德国
“感觉良好”,Gavlak Gallery,棕榈滩,美国
“再版画”,艾米李画廊,北京,中国
“三维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展”,希腊萨洛尼卡记者联盟文化基金会,萨洛尼卡,希腊
2009
“面对中国—福瑞德收藏展”,Vestfold Kunstmuseum,Thonsberg,挪威;Salo Art Museum,Salo,芬兰;Kuopio Art Museum,Kuopio,芬兰;Ystads Konstmuseum,Ystad,瑞典
“耳目计划—当代艺术展,第一届FAT ART”,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CHINAMANIA”,ARKEN Museum of Modern Art,Ishoj,丹麦
“大都会进行时—中国当代艺术”,Meridian International Center,White-Meyer House (Cafritz Galleries),华盛顿,美国
“与上下文相关—当代绘画作品展”,铸造艺术馆,北京,中国
2008
“红色旁白:希克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米罗基金会,巴塞罗那,西班牙
“快城快客”,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Facing China-福瑞德收藏展”,Akureyri 美术馆,冰岛;Stadtgaleries chwarz & Kunstraum Innsbruck,奥地利
“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北京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华·美术馆,深圳,中国
“2008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广东美术馆,广州;上海美术馆,上海;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China-Facing Reality”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这是亚洲?”,安杰当代艺术画廊,上海,中国
2007
“Rockers Island-Olbricht Collection”,Folkwang 美术馆,埃森,德国
“麻将”,萨尔茨堡美术馆,奥地利
“China-Facing Reality”,维也纳现代美术馆,奥地利
“纸上图画”,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时差: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新艺术”,Initial Access,伦敦,英国
“再收藏—15年艺术视觉的回顾”少励画廊,香港,中国
2006
“麻将”,中国当代艺术希客收藏展,汉堡美术馆,汉堡,德国
“恒动: 当代艺术对话”,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
“Accrochage”,20.21画廊,埃森,德国
“中国肖像”,小山登美夫画廊,东京,日本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中华世纪坛,北京,中国
“Klasse Volker Stelzmann”,柏林艺术大学,柏林,中国
2005
“麻将:中国当代艺术希客收藏展”,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
“一卡通”,顶层空间,北京,中国
“刘野/金田胜一”,Frank Schlag & Cie画廊,埃森,德国
“喻体与镜像”,北京新锐艺术计划,北京,中国
“闻香识女人”,ESCADA,北京,中国
2004
“虚拟的爱—当代新异术”,台北当代美术馆,台北,中国
“龙族之梦”,爱尔兰现代美术馆,都柏林,爱尔兰
“少励和中国艺术家”,少励画廊,香港,中国
“板起面孔”,北京现在画廊,北京;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首届2004年武汉《美术文献》提名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我!”,四合苑画廊,北京,中国
2003
“第八届女性形象展”,少励画廊,香港,中国
“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家联展“,798时态空间,北京,中国
“摸也摸得,摸也摸不得”,798厂通道工作室,北京,中国
“中国当代艺术巡展”,路德维格博物馆,布达佩斯,匈牙利
“北京少励画廊开幕一周年庆典当代艺术精品联展”,少励画廊Ⅲ,北京,中国
“中国当代艺术巡展”,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罗马,意大利
“惦记”,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中国
“新生代与后革命”,环碧堂画廊,北京,中国
“群英会”,北京索卡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2
“各自表述”,广州艺术博览会,广州,中国
“透过丝网的美丽—当代版画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巴黎—北京—中国当代艺术”,皮尔·卡丹空间,巴黎,法国
“中国当代艺术巡展”,Kueppersmuehle Sammlung Grothe博物馆,杜伊斯堡,德国
“中国当代艺术家小幅作品联展”, 少励画廊Ⅲ,北京,中国
“艺术夏至”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三十三位当代艺术家联展—北京少励画廊开幕庆典”,少励画廊Ⅲ,北京,中国
“第一届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中国
“六位中国当代画家”,雷克雅未克美术馆,雷克雅未克,冰岛
“当代艺术家招贴展”,红门画廊,北京,中国
2001
“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美术馆,成都,中国
“中国神话”,易典画廊,上海,中国
“最初的形象”,艺博画廊,上海,中国
“回到原处”,亦安艺术,上海,中国
“透明不透明”,De Markten,布鲁塞尔,比利时
“Graphix & Comix in China”,Canvas International Art,阿姆斯特丹,荷兰
2000
“刘野与毛焰”,中国当代画廊,伦敦,英国
“上海美术馆收藏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鸿沟”,Gasunie,格罗宁根,荷兰
“复制品—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展”,世纪翰墨文化艺术公司,北京,中国
“弦外之音—中国当代艺术”,Mosman Art Gallery & Community Centre,悉尼,澳大利亚
1999
“SCONFINAMENTI: 中国前卫艺术”, Palazzo Contarini,威尼斯,意大利
1998
“是我—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侧面”,故宫太庙,北京,中国
“蒙德里安在中国”,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上海图书馆,上海;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From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LUMC画廊,莱顿,荷兰
“寓言北京—中国当代艺术报道”,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中国
“中国当代画家联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中国
“刘野、邵帆、杨春临、姜杰作品展”,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美苑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7
“第二波”,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中国
“中国制造”,SERIEUSE ZAKEN,阿姆斯特丹,荷兰
1995
“世说新语”,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3
“毛100”,OIPAC EAST VILLAGE,纽约,美国
1992
“第22届自由柏林人艺术展”,柏林展览中心,柏林,中国
1989
“丝绸之路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首届连环画原作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最近消息
Hello World. Revising a Collection
2018年4月28日—8月26日
柏林,德国
最近消息
Hello World. Revising a Collection
2018年4月28日—8月26日
柏林,德国
“艺术万岁”——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
2017年5月13日—11月26日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
我们的绘画
2016年11月12日—2017年2月25日
央美术馆,北京
蒙德里安和刘野
2016年6月10日—10月9日
蒙德里安故居博物馆(Mondriaanhuis),阿默斯福特
秩序的边界
2015年4月4日—5月4日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相关文章
蒙德里安与“我”:不可能的相会
“多年之后”,就像马尔克斯的小说开头,这个名叫刘野的中国人重返荷兰的时候,那些关于蒙德里安绘画的绘画出现在蒙德里安的出生之地,这些绘画也把我带到了这个名叫阿默斯夫特(Amersfoort)的小城。

荷兰阿默斯夫特(Amersfoort):小河旁边的蒙德里安之家(mondriaanhuis)
这儿,穿城而过的小河和石块铺就的路面有着平常的的气息,人们在回忆中往往倾向于理想化往事,而我一直在想,对于一个过早离开家乡而放逐自己的人来说,这个地名、这些风景在他的记忆中还能意味着什么?蒙德里安出生于此,留下了他最初的风景画,也是些寻常风景,风车,地平线,而谁又能预料,从这些风景流露出来的某种感知,在日后将会转化成红色、黄色和蓝色的构成。
蒙德里安自己预料到了吗?在一个艺术家的命运到来之前,也许“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在另一位,也就是在那一个……身上发生的”。1 作为画家和画家笔下的角色,刘野《自画像与蒙德里安》(1998)中的那个年轻人(他的相貌总是在少年与青年之间),低头看着一本书,半杯清水平静地放在桌面,身后的墙上挂着蒙德里安的一张画,蒙德里安的画就这样进入到一个年轻人的“寻常”世界中,而那儿的光线澄澈得让人生疑,那儿的静谧让人预感到有些事情就要发生。
自画像与蒙德里安 Self Portrait with Mondrian
1998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10×80cm
在这张画诞生的七年前,刘野的《自画像》(1992)中第一次出现了蒙德里安的绘画,那个“我”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这顶帽子在日后会向我们揭示出艺术家来自尼德兰的另一个精神渊源),手心向下,压住骷髅的头顶——这个姿态本身似乎已经透露给精神或心理分析专家太多的信息,蒙德里安的“Broadway Boogie Woogie”(据说是蒙德里安去世之前最后完成的一张画)出现在背景,它的色彩和前景的积木相互呼应,为这个略显忧郁的场景带来些许明亮的律动,而这些积木预示了多年之后以积木为主题的绘画的出现吗?
自画像 Boogie Woogie (Self-Portrait)
1992
布上油画及丙烯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24×24cm
时间的魔术总是在刘野的笔端浮现出来。即使有迹可察,可能也无法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蒙德里安的画会进入到刘野的绘画世界中。再往前推溯,蒙德里安的绘画甚至并不是他在个人绘画史中第一个引用的图像,相反,他个人绘画史上第一张绘画《画室》(1991)中呈现的是个时空交错的场景:坐在桌旁冥思状的安迪·沃霍尔面对着桌上的毛泽东画像海报,一个推门者匆忙赶到,几近跌倒,而一匹马和一个骑士的背影正走向画面另一边的门,这些人物的造型刻意流露出来自文化复兴早期画风的痕迹,这些不同时空的片断汇聚在艺术家的画室中,而整个场景以它的离心力带来分崩离析的戏剧性和后现代的狂欢和幻灭感,和蒙德里安绘画中的秩序感相悖。
画室 Atelier
1991
布上油画及丙烯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45×45cm
这张画似乎预示了:当我们试图讨论艺术家对另一个艺术家的影响时,我们是否是在想象一次“不可能的相会”?这种相会的际遇所产生的效应无比复杂和矛盾(就像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个标题所昭示的),影响的焦虑有可能转换成巴赫金式的复调狂欢,也有可能成为贾岛式的“寻隐者不遇”,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没有在精神层面上引发的相互引力,那么,两者之间将无法形成生命之中的秘密契约。
这个契约的特点就在于,他们之间的承诺不经遵循而达成,而是一开始,就不得不有所偏离,“任何理论,任何伦理学,任何政治学,任何关于个体的形而上学偏偏不能够面对个体在共通体之中的这个微偏,这个偏离(衰退)或斜落(衰落)。”2 而这恰恰是一个具有高度张力的精神关系的前提,造就了一个带有悖论的亲密关系。例如,蒙德里安的清教性质并没有被刘野蓄意承接,反而,他的享乐潜质被刘野呼唤出来,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就像中国宋画中隐秘的享乐性)在另一种不同的生命体验中绽放出来,它融入到刘野当时和现在所面对的一个精神失重的世界,却不再具有绝对轶序般的严厉,这使得蒙德里安的画再次出现在刘野的笔下时,具有和原作全然不同的气质。
由此渐入佳境:在刘野多年之后那些没有任何指涉蒙德里安绘画的绘画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真正关联,它已经超越了绘画图形的构造,而融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之中,例如,在那些花的静物、叠加的彩色积木中,在那些修长的竹、沉默的书中。这种对事物存在的领悟,不仅仅在于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物理形态的优雅,更在于当它们出现在绘画的空间构造时,平静地保持着自身的位置,并没有被人类的欲望占有和劫持,这儿,物性和德性惺惺相惜,在刘野精确的色彩和线条分布中,似乎在分配着这个世界的道德(就“道德”在中国哲学的意义来言),但又完全遵从着色彩和线条自身的意愿,仿佛这是它们自身在这个世界中所能寻找到的安身之所。
竹子的构图4号 Composition with Bamboo No.4
2011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50×70cm
书3号 Book Painting No.3
2014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30×40cm
最后,绘画自己会倾诉,正是图像所蕴含着的一切人的痕迹(最为细致的痕迹),浮现出最为精微的精神附体的形状,也许,在绘画的劳作性(而非通常所混淆的“观念性”)这一点上,蒙德里安和刘野分享着同样的默契:承受艺术的役使——这意味着对这个世界要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在日复一日的生命渡过中,艺术家被这种劳作的快乐和痛苦所感染,成为隐秘的同谋。

尺度 Scale
1995
布上油画及丙烯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35×25cm
就此而言,蒙德里安总是出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当另一个“我”,作为人类中的一员需要的时候,她总会适时出现,这个严肃的同道在漫长的岁月中转化为一个温柔的幽灵,他愿意回到故乡,正如刘野可以将他乡视为故乡。
注1 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和我》,收入短篇小说集《巴比伦的抽签游戏》,陈凯先,屠孟超译,花城出版社,1992,p.160
注2 让-吕克·南希( Jean-Luc Nancy):《非功效的共通体》,收入《解构的共通体》,夏可君编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p.15
文字作者:胡昉
图片来源:艺术家和 Vitamin Archive
蒙德里安和刘野
Mondrianan & Liu Ye
时间:2016年6月9日至10月9日
地点:蒙德里安之家 (Mondriaanhuis),阿默斯夫特(Amersfoort)

蒙德里安和刘野,展览现场,蒙德里安之家 (Mondriaanhuis),2016
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mondriaanhuis.nl
延伸阅读
刘野
图录全集
1991─2015 绘画作品全编
Christoph Noe 编著
Paul Moorhouse,田霏宇,朱朱撰文
400 页,布面精装硬皮
中英双语
欧元58 /人民币480/港元580
由Hatje Cantz出版,2015年10月
ISBN 9783775739221